“2024北大报告”发布 凝练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十大趋势预测

2024-01-09      655

       近日,“2024北大报告”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正式发布。

  “2024北大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主持,分为2023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和202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通过文献检索、大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征集全国文化产业知名专家学者的相关意见,最终凝练成为年度学术主题。

  “2024北大报告”是“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文化产业研究院系列性、品牌性的智库研究成果,文化产业蓝皮书联合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发行,在学界、业界与政界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始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与关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要读物。

  本报告由杜慧珍、于韵、张艺璇、郑雨琦、张瑾瑜、裴慧恩、邓源、冯叙园、王小溪、魏西笑撰写。

2023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简版)

  1.AI赋能文化产业链条

  由于ChatGPT产生广泛影响,2023年也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AI(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多样化、多面向的应用,正从创造蔓延到传播、消费等不同环节。虽然同时面对着它带来的挑战,从业者仍可与AI合作创造更具深度和创意的作品。

  2.“诗歌+旅游”打造沉浸式文旅空间

  以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为契机,2023年涌现出诸多诗词主题的沉浸式旅游新路线,对激发游客兴趣、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有效实现了以诗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3.数据要素助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3年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等政策出台、国家数据局揭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成果展出,数据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凸显。

  4.乡村地方创生发挥连接效应

  2023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培育,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乡村地方创生的综合效益显著。乡村创生以激发公共参与、村民共建的方式,使农民内生动力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5.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增益城市文化生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产物,目前已建成3.35万个,成为老百姓身边名副其实的“文化客厅”,并与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道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日益成为城乡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与符号。

  6.人文经济学指导文化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一个课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该命题的提出是202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事件。作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文化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广泛、深厚的力量,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7.年轻人回归理性文化消费

  2023年,中国年轻一代对文化消费呈现出回归理性的趋势。他们不仅追求个性化体验、寻找与自己审美和兴趣相契合的文化产品,更注重文化产品的内涵和价值、关注可持续消费观念、重视文化产品的生态性和影响力、追捧体验式的文化活动。

  8.数字版权保护促进与平衡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数字版权在当今的信息传播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公众权益获取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文化创造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数字市场秩序,2023年我国加快推进了数字版权保护工作,构建了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

  9.文化IP跨媒介改编跃迁

  2023年,文化IP跨媒介改编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渠道。随着全球市场对文化IP的需求不断增长,漫画、游戏IP的跨媒介改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优质内容。这种增长还体现在电影市场文化IP的票房价值,以及多元媒介的增加等方面。

  10.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导向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其指引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以朝着更为健康、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2024年度文化产业十大趋势预测(简版)

  1.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创意内容生产

  目前,市面已涌现多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提高了创作效率,也突破了创作边界。国家文创实验区正在加快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引导技术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发展,鼓励该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2.数字营销重视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基于情感计算的赋能领域日益广泛,已成为数智时代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通过深度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端各种文化消费行为偏好并与之建立连接,帮助企业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3.新消费者群体的崛起以及需求多元化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当面临“新消费”浪潮时,数字化趋势将线上线下完美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文旅行业亟需紧抓“Z世代”、新兴中产阶级以及老年群体这三大核心市场,体现文化消费的个性化特征。

  4.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更多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

  新媒体时代,在现代传播活动日渐活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迫切性,促使我们在未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激励更多优质原创内容的产出。

  5.文化跨界融合创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描绘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图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及“文化+商业”等趋势出现,文化跨界融合将创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6.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发展

  2023年,数字文化产业专硕试点工作积极有序推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为标志,对于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在2024年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

  7.多模态文化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2023年末以来,Gemini, Pika, ChatGPT, 文心一言等AI大模型向文本、图像、代码、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处理方向升级,明显降低了视频创作门槛,广泛赋能各细分行业内容生产的降本增效和创意输出,还将为扩展各类文化空间的游客体验打下坚实基础。

  8.立足文化服务需求、推动文化供给提质增效

  随着文旅行业快速恢复,2024年公众文化服务需求将呈现新倾向:数字内容服务、夜间游等消费模式迅猛发展,文化市场迎来新的消费审美观;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消费需求持续走高。

  9.大健康文旅与养生消费年轻化

  大健康文化旅游与养生观念与消费融入生活方式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旅游与文化体验、健康生活方式上投入。这包括提供健康文化体验、养生科普、运动保健相关的文旅活动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产品和服务。

  10.中华文化全球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当前,文化交流正日益成为国家间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在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文化交流的深化作出了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将在全球文化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