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资产,让文化“活”起来

2023-11-13      76

供给需求双向提升,文化产业亟须转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成果的代表之一,文化资产是历代人民智慧结晶,也是文化产业核心所在。 文化资产具备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的特点,但我国文保领域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尚存差距。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拥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博物馆577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31个,藏品5580.45万件,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保存状况堪忧。虽然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及个性化需求提升,但受物理属性限制(如地标类文物不可移动、知识产权难以变现),传统的文化产品内容与展现形式无法充分、形象地诠释文化内涵。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跨越数字鸿沟,激活文化价值,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游客体验,丰富旅游传播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的需求,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扩容提质加速发展的核心需求。 “两驾马车”加速文化资产数字化进程 文化新基建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支点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第一次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重点关注将文化数据资产化,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传播、消费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中华文化全景呈现,让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方向。 数字技术为文化资产注入“生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推出“云展览”3000多个,点击量41亿,文化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点击量超3.5亿次,百部红色主题动漫平台展播总点击量2.7亿次,共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1.5亿元,其中6家央媒数字藏品超40万份,销售金额超过600万元。在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背景下, 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AR/VR等新技术加速与文化产业融合,重塑文化产业新结构,打造文化产品新体验,培育文化服务新场景,拓展产业价值。 文化资产数字化能力视图 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中直接形成以数据形式为载体存在的、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产,以及原有文化资产数字化的结果,统称为文化数字资产。文化数字资产必须可确权、可流通、可溯源、可计量。根据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将文化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有形文化数字资产包括数字地产(文化建筑、遗迹等地标类资产)、数字文物(文物、典藏)等。无形文化数字资产是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数字艺术(非遗、文艺著作、音乐、戏剧、舞蹈等)、数字知识产权,以及数字文创(数字IP、数字人、数字藏品)等。 文化数字资产构建能力离不开安全智能的数智化云网基础能力,方便可流通、安全可交易、智能可管理的数字集成技术能力,以及融合创新的应用能力。 数智化算力网络服务夯实数字化新底座。以5G/6G为主的关键技术优化网络传输,增强网络的感知、智能能力。通过海量智能终端及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运营管理平台提供数据采集、分析、运营、管理能力。融合安全底座,构建“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数智化算力网络服务,为文化资产提供数字化基础底座。 集成新技术打造虚实融合新场景。数字孪生构建文化资产的虚拟镜像,实现文物复现与智慧化管理。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文创IP资产变现。区块链构筑安全可靠可信的数字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对数字文化资产确权、溯源,释放数字资产流动性。XR智能算力保障游客在虚实场景切换时视觉一致性,提升用户体验。 融合应用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社交+内容”的数字文化经济核心逻辑改变了传统线性的文化生产供给分销模式,融合技术、产品、场景的创新应用,突破时空限制,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催生社交电商、体验经济、共享经济、IP经济等生产消费一体的新兴商业模式,以VR云游、3D展示、沉浸体验等形式触达消费者,落实文化资产数智化应用,发掘文化资产价值。 案例分享:5G赋能数字资产建设续写运河千年盛景 2022年9月,国脉文化利用5G与元宇宙将不可移动的大运河打造为开放式、可持续、打破时空限制的数字资产,赋予文化资产第二次生命,助力文博院馆全面提升大运河景区智慧化水平,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为文物保护筑起数字化堡垒。同时,通过三维数字交互地图、大运河XR文化复现、大运河文化知识图谱三大场景,以图文声像影、AR/VR方式,展示大运河自元朝起的河道变化以及沿岸各个景点的故事;以地图为脉络,对大运河北京段八百年历史进行复现。通过数字资产的打造,丰富了文化产品形式,提升大众的游览体验。该项目斩获了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智慧文旅(文宣)专题赛一等奖。 对运营商的启示与策略 在国家文化数字战略政策指引下,文化产业亟须通过数字技术加速转型。文化资产作为产业核心要素,将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与重点,占领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运营商角度来讲,作为数字经济新时代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主力军,结合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以及“国家云”等行业契机,运营商可通过“基础先行,生态协同,三链驱动,长效运营”的策略切入文化产业市场。 基础先行。运营商应基于“云改数转”战略,围绕基础设施、技术与平台能力、数据资源四要素切入文化产业。通过夯实基础网络通信能力,深化升级云网融合,优化5G网络传输能力,同步前瞻布局6G网络,围绕云网与算力的融合、云原生、安全等,打造“边云协同,算随数动,数智相生,异构协同,数算云网”的数智化算力网络服务,筑牢新一轮泛在的新型生产力基础设施底座,夯实中华文化赓续相传的根基。 生态协同。结合地方政策指引,运营商可依托其产业链核心地位,降低数字资产场景搭建门槛,以开放的姿态,围绕统一技术栈,吸引一批高校、资本及文化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培育基于运营商自身业务体系的“政、产、学、研、用、资”文化生态链。 三链驱动。协同生态链,积极布局元宇宙,突破其中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关键前沿新技术。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规模化集成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开拓一体化的多跨场景行业创新应用与模式,构筑融合、共生、互补、互利的新服务链。以“生态链带动创新链,打造服务链”三链驱动,提升文化资产生命力、传播力及影响力,全景呈现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行业高质量发展。 长效运营。构建产业标准引领,探索推动数字文化标准体系与运营规则建立,形成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开放赋能长效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