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数据”声音(二)

2025-03-12      100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数据领域相关话题成为众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我们综合各类媒体和平台的公开报道,对2025年两会中有关数据工作的建议提案进行了梳理,倾听代表委员声音,不断提升数据工作质效。  

       

 01   

      冯丹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算法+数据+存储”协同创新,推动大AI创新发展与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称,在AI硬件架构上,相较算力的不足,我国存储产业在DRAM、闪存固态盘、高性能分布式文件存储等现阶段关键技术上已经实现自主可控,并具备了全球竞争力,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存储架构和缓存算法创新显著提升算力效率,降低算力依赖,将推理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国际同类产品,降幅达90%。“结合中国AI产业现状,AI硬件架构将从算力依赖走向数据和存储依赖。”随着大模型普及、参数和数据规模增长,通过“算法创新+数据存储创新”持续降低推理成本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建议国家在此两个方向上加大投入。他建议,一是政策引导,制定行业数据存储要求和流通规则,开发相应工具,加快行业应用;二是技术创新,设立新一代AI算法、数据存储重大技术专项,支持关键技术持续发展;三是标准建设,建立符合中国行业应用的推理评估体系及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从“算力军备竞赛”转向“算法+数据+存储协同创新”,中国有望在近年实现大模型推理应用的全面发展和换道超车,为全球AI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02   

      邓中翰 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强化数据要素与民企活力筑牢AI时代高质量发展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邓中翰提交了两份提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企创新和青年人才创业活力。他指出,我国数据生产量全球领先(2024年预计可达38.6ZB)、增速快,但数据使用率不足三分之一,数字经济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程度尚不够紧密,要素化、资产化、资本化水平亟待提升。为此,邓中翰提出了四点建议: 1. 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市场,统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推动跨层级、跨领域数据可信流通;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支持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融合开发,在国家安全、经济民生等关键领域实现数据“有标识、受监管、被保护、可交易、能使用”。 2.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规范统一数据交易定价机制,布局国家级数据交易所试点,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基地,形成“采集—标注—交易—应用”全链条生态。 3. 发挥资本市场催化作用,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工具加速技术迭代,鼓励龙头企业共享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释放数据资本化潜力;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提升资本市场体系对科创包容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强化技术与标准支撑,加大数据加密、数字水印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视音频编解码(SVAC)、智能感知等领域自主标准制定,以标准优势带动产业优势,筑牢数据主权安全防线。

     

 03   

      董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前瞻布局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指出,传统的数据流通方式面临隐私易泄露、数据易篡改、数据割裂分布形成“孤岛”等挑战。区块链技术融合了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数据安全存储、可信共享和高效协作提供技术保障,具有独特优势。不少发达国家正在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希望以此串联起更多的高价值数据,我国也需要加速海量高价值数据在流通中释放活力,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他在今年两会上建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形势,我国应前瞻布局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打造超大规模、超强算力、超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数据可信安全高效流通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