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数据领域相关话题成为众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我们综合各类媒体和平台的公开报道,对2025年两会中有关数据工作的建议提案进行了梳理,倾听代表委员声音,不断提升数据工作质效。
01
柳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促进可信数据空间应用落地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聚焦“可信数据空间应用落地”建设,提出多项建议。他指出,可信数据空间是平衡数据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对AI技术应用发展影响深远,加快其建设与应用落地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我国可信数据空间政策与市场层面向好,重点领域规模化发展。2023年,中国数据空间市场规模为40.2亿元,同比增长24.4%,整体产业具备一定市场基础且规模有望持续增大。数据流通利用以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开发利用为主,依赖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规模化利用尚未形成,对AI技术应用的支撑效果尚不明显。算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生态亟待建立。柳江强调,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发展面临三大瓶颈,包括技术路线和标准不统一、数据要素市场机制不健全、跨领域协同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加快技术标准化,加强互联互通;规范数据流通利用,强化监管合规;加快数据产业发展,着力人才培养。
02
王江平 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 AI进入实体经济的最大障碍是专业数据集不完善 当前,在DeepSeek大模型热潮下,“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探索加速,但数据、算力等瓶颈问题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表示,人工智能是靠数据来驯化的,既需要公共数据来支撑,又需要专业数据来发挥关键作用,当前专业数据集不完善是其进入实体经济的最大障碍。他指出,一些行业数据多掌握在头部企业、工程设计院和科研院所手中,需通过商业模式集成他们手里的数据,让大家共享数据集产生的价值。王江平认为,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实体经济,迫切需要解决专业数据集不足问题,数据集建设需公共数据支撑和行业数据关键作用,数据颗粒度越细越好。面对大模型的算力瓶颈,应通过综合施策来解决。算力包括芯片、网络,以及供电等综合型基础设施,其中,芯片是我们的一个短板。预计专用芯片将在今明两年爆发,大模型专用算力芯片会越来越多。此外,AI幻觉与数据集的质量、丰富性有很大的关系,专业数据集的完善对解决此类问题也很重要。
03
齐向东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 积极构建高可靠人工智能安全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安全问题,一类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网络攻击的问题,一类是通过攻击人工智能引发的“网络攻击大爆炸”。针对上述安全问题,齐向东建议:
1.建立适配大模型的纵深防御体系,筑牢人工智能的安全根基。最近,奇安信发布了业界首个大模型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大模型安全盾,率先提出“大模型安全红域”概念。通过构筑覆盖终端、应用、数据、模型、红域的多维度核心防护能力,打造适用于人工智能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并给予威胁情报、大网数据监测等情报赋能,实现“对外防攻击、对内防内鬼”,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2.制定大模型安全强制合规要求,夯实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制度保障。要明确大模型安全的组织架构,界定安全主体责任,对基础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运行安全等方面提出清晰的技术保障要求。同时,做好大模型运行安全监测和内容风控,定期开展安全评估测试,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异常行为或潜在的安全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将安全威胁消除在萌芽状态。
3.推广“AI+安全”创新成果落地,走好提升安全能力的必经之路。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进一步铺开,要鼓励更多产业用上、用好“AI+安全”创新成果,提高千行百业的网络安全防护效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嵌入区域化、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占据关键节点位置,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